以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办学体制创新
来源:本站 更新时间:2013-08-12
以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办学体制创新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示范建设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回顾
电子专业科 李习伟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报告从教育地位、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师队伍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精辟的阐述,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而为职业教育今后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感到意义十分重大。
职业教育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展的“万能钥匙”。对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建设关键期的荆门市来说,职业教育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从专业调整、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破瓶颈,创新机制,这是示范专业建设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其实职业教育一直在改革,比如改革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教材,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等等。但是,发展似乎压倒了改革,造成改革不够深入、不够配套、不够彻底,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足够的生机与活力。而一些阻碍职教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成为引发职教发展种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因此办学体制改革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认为:
首先,要改革技能人才以学校培养为主的积弊,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培养与使用相统一的办学机制。在培养模式上,改学校办学为主为行业企业参与为主,并扩大企业内的职业培训,发展现代学徒制,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每个学生都能到行业企业实习实训,促进培养与使用对接,在制度和机制等关键性、全局性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大量毕业生不能对口就业,教学资源浪费的问题。
其次,要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改革课程标准的制定方式。课程标准是办学体制变革的支撑,承载和体现着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是检验人才质量规格的根本标尺。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系统的课程国家标准。已有的课程标准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多数“标准”内容简单分散、方法单一、形式僵化、脱离实际,缺乏明确、科学的体系和规范要求,由此造成诸多教学问题的产生。有的“标准”忽视学生发展,对教学造成误导,甚至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急需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加以制约和匡正。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要以国家职业资格认可的标准为依据,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将职业能力分解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强调职业能力的确定、学习和应用,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来引导培养质量提高并作为质量保障的依据,进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第三,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要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准则,便于操作,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贡献力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学校加企业(校企合作)”、“专业设置加职业岗位(订单培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培养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培养方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水平)”的五个对接。并通过“引产驻校、引产入教、订单培养”的现代办学模式和“工学交替、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的良好办学体制格局。
基于上述认识,回顾两年来示范专业的建设过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示范建设的引擎,贯穿一条主线,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校和专业的“宪法”,是学校示范建设特别是专业示范建设的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示范建设中,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1、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制定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我们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了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为做到这一点,我们专程赴深圳、惠州、珠海、广州、武汉等地的行业领先企业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行业需求和毕业生使用情况调研和座谈。我们邀请签约企业武汉莱斯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制定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并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具体来讲:
⑴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中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从而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如,校企合作企业湖北东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排总工程师田振国、厚膜电路高级工程师刘白华、晶体制作工程师李永华亲自参与核心课程建设,共同开发出五门专业技术学习行动领域核心课程标准及项目实施方案。
⑵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规律、特点和行业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并在课程模块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技术、工艺、管理等3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⑶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我们逐步确立了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起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做到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示范建设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回顾
电子专业科 李习伟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报告从教育地位、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师队伍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精辟的阐述,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而为职业教育今后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感到意义十分重大。
职业教育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展的“万能钥匙”。对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建设关键期的荆门市来说,职业教育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从专业调整、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破瓶颈,创新机制,这是示范专业建设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其实职业教育一直在改革,比如改革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教材,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等等。但是,发展似乎压倒了改革,造成改革不够深入、不够配套、不够彻底,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足够的生机与活力。而一些阻碍职教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成为引发职教发展种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因此办学体制改革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认为:
首先,要改革技能人才以学校培养为主的积弊,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培养与使用相统一的办学机制。在培养模式上,改学校办学为主为行业企业参与为主,并扩大企业内的职业培训,发展现代学徒制,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每个学生都能到行业企业实习实训,促进培养与使用对接,在制度和机制等关键性、全局性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大量毕业生不能对口就业,教学资源浪费的问题。
其次,要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改革课程标准的制定方式。课程标准是办学体制变革的支撑,承载和体现着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是检验人才质量规格的根本标尺。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系统的课程国家标准。已有的课程标准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多数“标准”内容简单分散、方法单一、形式僵化、脱离实际,缺乏明确、科学的体系和规范要求,由此造成诸多教学问题的产生。有的“标准”忽视学生发展,对教学造成误导,甚至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急需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加以制约和匡正。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要以国家职业资格认可的标准为依据,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将职业能力分解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强调职业能力的确定、学习和应用,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来引导培养质量提高并作为质量保障的依据,进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第三,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要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准则,便于操作,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贡献力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学校加企业(校企合作)”、“专业设置加职业岗位(订单培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培养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培养方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水平)”的五个对接。并通过“引产驻校、引产入教、订单培养”的现代办学模式和“工学交替、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的良好办学体制格局。
基于上述认识,回顾两年来示范专业的建设过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示范建设的引擎,贯穿一条主线,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校和专业的“宪法”,是学校示范建设特别是专业示范建设的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示范建设中,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1、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制定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我们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了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为做到这一点,我们专程赴深圳、惠州、珠海、广州、武汉等地的行业领先企业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行业需求和毕业生使用情况调研和座谈。我们邀请签约企业武汉莱斯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制定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并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具体来讲:
⑴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中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从而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如,校企合作企业湖北东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排总工程师田振国、厚膜电路高级工程师刘白华、晶体制作工程师李永华亲自参与核心课程建设,共同开发出五门专业技术学习行动领域核心课程标准及项目实施方案。
⑵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规律、特点和行业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并在课程模块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技术、工艺、管理等3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⑶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我们逐步确立了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起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做到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下一篇:我校5个2020年小课题准予结题